颱風(Typhoon)原本是東亞國家對熱帶氣旋的稱呼,在其他地區則有另外名稱,例如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稱為颶風(Huricane),在印度洋上稱為氣旋(Cyclone)。

在台灣,颱風是四大天然災害之首,在西元1946年之前,國際間並無統一命名規定,一般皆按颱風每年發生次序編號,但當有二、三個颱風同時形成時,發佈訊息或警報常會不明所指,發生混淆現象。因此為區別颱風,國際間開始為颱風取名,從西元1947年至今共換了五次的命名規則和名稱。

◎第一次:颱風命名表(一)
西元1947年美國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簡稱JTWC)開始對每次發生的颱風予以命名,以資分辨。在北半球180度以西,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4組女性名字,每組21個名字,共計84個名字,週而復始,輪流使用。台灣也因而沿用多年,此為第一代的颱風名字。而北半球180度以東,另定數組女性名字交替使用。至於南半球所發生的颱風,則用男性名字。如此即可分辨颱風所發生的區域和先後的次序而不致混亂。

◎第二次:颱風命名表(二)
西元1979年由於美國女權運動興起,政治力量壓力升高,導致JTWC不得不將颱風名稱重新以男女名字相間命名,不過仍是4組共計84個名字,這是第二代的颱風名字。

◎第三次:颱風命名表(三)
西元1990年由於第2代颱風名字已使用多年,且有些颱風曾造成重大災害,使得JTWC再次大幅修改了颱風名稱。這次修改的特色與第2代類似,也是男女相隔命名,但每組再增加2個名字,即每組23個,4組共計92個颱風名稱輪流使用,這是第三代颱風名稱。

◎第四次:颱風命名表(四)
西元1996年JTWC第4度將第3代颱風名稱大幅更名,基本上還是採4組,每組23個名字,總共92個,即為第四代颱風名稱。但此次不知為何原因,未能將颱風名稱以男女相間按次序排列使用,導致有時男姓或女姓連續排在一起,不過以總數來看,92個颱風中,男女比例仍各占二分之一。

◎第五次:颱風命名表(五)
西元1998年12月世界氣象組織(WMO)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第31屆颱風委員會(Typhoon Committee)決議,自西元2000年1月1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現狀外,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編列為140個,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各提供10個,並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颱風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且不按英文字母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為因應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命名的變革,自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氣象局報導颱風消息時,改以颱風編號為主,颱風委員會之國際命名為輔。

根據慣例,當颱風在某地區造成嚴重傷亡及破壞,有關國家或地區,可向颱風委員會要求將其除名,再提其他名字作替補。

摘自中央氣象局與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搗蛋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